有的人,天生恶魔?

谈到青少年,总是天真美好、充满希望的,是被保护、被包容的,一旦将青少年与罪恶联系起来,还能把他们看做是被保护的孩子吗?
不得不说,尽管输出水平不甚稳定,但在选题方面,网飞,好像就没有输过。
这一回,网飞瞄上了青少年犯罪,开局就是血淋淋的。
傍晚时分,神情恍惚的卫衣少年,满身鲜血来到警察局,缓缓拿出一把滴血的斧头:我杀人了。
13岁少年,不过是个孩子而已,却对杀人、肢解、弃尸.....这些供认不讳。
而被害人,更是只有8岁而已。
有的孩子是孩子,有的孩子却是恶魔。
一开分就飚上了9.0,最近高分剧《少年法庭》是不是评分虚高呢?
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。
《少年法庭》用10集的篇幅展现了几个来自青少年犯罪的真实案例,包括杀人分尸、家暴、校园霸凌、高校舞弊、群体性侵等,每一个都骇人听闻。
开篇的案件,就改编自轰动一时的仁川国小女童分尸案。
13岁的嫌疑人白成友,主动投案自首,并详细交代了自己的犯罪经过。
除了一把沾满鲜血的登山斧之外,他还带来了自己患有"思觉失调症"的诊断证书。
患有精神疾病的少年在发病时,不受控制地杀害了无辜的8岁男孩,清醒后主动投案,这案情,似乎已经明了。
根据韩国《少年法》的规定,未满14周岁的少年犯即使犯罪也能免于刑责,白成友最多也只会被判在少年院待两年。
残忍的杀害了一条无辜生命,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两年的教管而已?
这样低的犯罪成本,让毫无悔改之心的白成友公然大呼"太爽了"!
而法官沈恩锡却敏锐地发现了案件疑点。
白成友自称患有"思觉失调症",这是一种精神类疾病,会让人出现幻觉、妄想等,因而无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。
可是,照白成友的说辞,他不仅实施了心思缜密的肢解,还能专注仔细地把案发现场清理的干干净净,更何况一个计划自首的人又何必肢解弃尸呢?
通过反复观看电梯监控,法官沈恩锡发现,事发当天与被害男童一起走出电梯的并不是白成友,而是另一个穿着同样卫衣的人。
也就是说,案发现场还有第三个人存在。
通过白成友的通讯记录、社交网络,沈恩锡很快被锁定了一位16岁的女高中生,韩睿恩。
韩睿恩父母定居美国,常年一个人生活,患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和抑郁症,杀人、肢解和抛尸都是韩睿恩的主意,而杀人动机仅仅是小男孩想借用她的电话打给妈妈。
犯案后,她很清楚自己一旦被捕,可能会被判处二十年监禁的严厉刑罚,而让未满14岁的白成友顶罪,就"划算"的多。
显然,这些少年犯不仅不惧怕法律,反而很懂得钻法律的空子。
沈恩锡通过分化白成友和韩睿恩的关系,让两人互相指证、揭发,最终双双定罪。韩睿恩被判处顶格刑期二十年,白成友则裁定"十号处分",需要去少年院待两年。
案件性质恶劣但并不复杂,同样杀了人,仅仅因为年龄的不同,就得到了相差甚远的结果,这就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事实。
全剧并没有把焦点放在案件的侦破上,而是通过审判过程,来探讨该如何为青少年罪犯定罪,执法人员该扮演什么角色,保护神,还施刑者?
《少年法庭》里的两位法官恰恰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。
左陪席法官车泰柱,温和宽容,他真心对待从少年院出来的孩子们,相信他们会改邪归正,重新开始新的生活。
事实上,他本人也是一个"边缘人"出身,曾因伤人进入少年院,多亏当时的审判法官将他及时导向正道,改变了他的命运。
因此,他立志于成为优秀的法官,帮助、保护、拯救更多的少年犯。
而右陪席法官,沈恩锡则是一个非典型的少年法官。
她一出场,就表现出了鲜明的对少年犯的憎恶。
她总是冷漠的审视每一个罪犯,并不会因为犯错的是孩子,就轻纵宽容,在她眼里,少年犯们,根本无法改过自新。
因此,她审判的案件判决几乎都是最重的"十号处分",得到绰号"十恩锡"。
两位对待少年犯态度相反的法官,在案件审判中,一开始互不理解,谁也说服不了谁,直到一个青少年群体性侵案件,让两位法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
16岁的女中学生姜善雅被四名男子灌醉骗到工地侵犯,因为是青少年犯罪案件,被交到了少年法庭审理。
看到其中有个男子叫"黄仁俊"时,沈恩锡一时承受不住,竟然昏了过去。
原来,沈恩锡本人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受害人之一。
五年前,两个孩子,黄仁俊和白度炫从高楼故意抛掷砖块,击中了沈恩锡还在上幼稚园的儿子小灿,导致小灿头骨骨折当场死亡,孩子的死亡导致沈恩锡一家支离破碎。
而这两个罪魁祸首却因为未满14岁,从开庭到无罪判决仅仅用了三分钟的审理,就得意洋洋的离开了法庭,没有丝毫悔过之心。
对审判结果彻底失望的沈恩锡,也因此对少年犯天然厌恶。
五年后,在法庭上再度看到黄仁俊倾向于无罪辩护时,沈恩锡更加坚信一定要查出真相,让法律好好教训他们。
她通过夜晚停在工地附近的汽车记录仪找到了黄仁俊等的作案证据,并且顺藤摸瓜找到了第四名罪犯,就是当年和黄仁俊一起投掷砖块的白度炫。
最终,在清晰的证据下案件发回检方重审,不让他们轻易脱身。
即使如此,性侵受害人姜善雅的人生也回不到过去了,沈恩锡的人生也回不到过去了。
如果五年前,就将黄仁俊等严惩,是不是他们就不会肆无忌惮以至于屡屡犯罪?
法律要保护未成年人,更兼具教导、威慑的作用,年纪小、不懂事绝不是包庇纵容犯罪的理由,只有严惩不贷,才能让他们明白伤害别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。
《少年法庭》试图深挖的另一个问题是,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,真的是因为"人性本恶"吗?
当然不是。
这些孩子们行差踏错的背后,折射出了相似的问题:父母漠不关心、非打即骂,被霸凌欺辱、得不到有效保护......
在杀人肢解案中,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长期缺席。
白成友的母亲,因为需要上班没有出席孩子的庭审;韩睿恩被宣判时,她忙碌的父母依然没有出现,陪在她身边的是豪华的律师团。
在家暴案里,父亲把自己的暴力行为,视为对女儿的"管教",甚至把打骂儿女认为是自己应有的权利。
而这个父亲之所以能如此理直气壮,是因为他从小也是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。
不止是父母决定了孩子将成为怎样的人,整个社会环境,都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,是孩子一步步走向深渊的"推手"。
客观来讲,《少年法庭》的现实意义大于它的精彩程度。
题材确实抓人眼球,好多人第一时间大呼"太敢了"、"杀疯了",但离大爆又总是差一口气,其中剧情单薄是老生长谈的问题。
坏人总是坏的很彻底,其中精神病更是占了一半。
主角总是世界中心,身为法官,女主查案、抓捕无所不能。
口口声声说要坚持过程正义,却又总是采用非常手段办案:不请示上级,私自连夜提审未成年人;枉顾回避原则,坚持要审理黄仁俊案......
但它尝试从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关注未成年犯罪,呼吁家庭、社会以正确的方式去教导、关心孩子的成长,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。
特别是片尾,当沈恩锡再一次坐上审判席时,台下的少年一抬头,还是当年杀人肢解案的少年犯白成友,只是变得更加可怕了......
这样的前后呼应,让人心里一紧,如果连法律也不能导正他们,那又该如何呢?
活动促销落地页邀请函h5模版
生日满月h5模版
元宵节h5模版